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不吐不快] 光復高中扮裝事件 ──真的是禁忌碰不得嗎?


我非常困惑這到底是從哪冒出來的天才想法,一堆公知在那邊狂噴口水說我們就只學會了這個標誌不要用,然後呢?碰不得的禁忌並沒有讓人學會反思⋯⋯等等說法簡直是讓人大開眼界。更有一群人反正不管怎麼樣都他X的一定要牽扯到中正紀念堂等等,說什麼台灣學生對屠殺無感都是因為台灣還沒轉型正義之類的等等等⋯⋯

近年來難道美國隊長中的九頭蛇組織,不讓人想到納粹嗎?X-MEN裡面也曾經出現過,去年還是前年德國人自己出了一本暢銷小說,甚至還翻拍成電影,希特勒本人直接穿越到現代的故事,所以納粹是碰不得的禁忌嗎?顯然不是啊。

那為什麼光復高中的這齣會搞得這麼大?

「納粹不是禁忌,崇拜納粹才是」

人是不會裝扮成自己討厭的模樣的,人在裝扮成某個角色時通常代表你喜歡這個角色,甚或是同意這個裝扮背後的理念,這才是cosplay納粹德國為什麼會引起眾怒的問題。其實這事當然說小也小,偏偏該班學生很自豪的把照片上傳至公開的臉書,還留下洋洋得意的評語,忘記網路無國界這回事。於是這事情自然就流出去了,讓台灣駐德官方臉書看到無疑是打了德國一巴掌,更是狠狠踩了猶太人一腳。

崇拜納粹為什麼是禁忌,希望各位能看一下這個影片:


我要先說這影片當中有非常非常令人不舒服的畫面,每一具遺體的樣子雖然都被打了一些馬賽克,但是還是可以窺見每一具,真的是每一具都是瘦骨嶙峋,那絕不是正常情況下死亡。而是受盡折磨的結果。討論納粹興起不是重點,討論這些手段如此殘酷也不是重點,而是為什麼在文明發達的德國會發生如此人性滅絕的大屠殺?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點。

三十年前的德國就已經討論過這一點:著名的史家大論爭(Der Historikerstreit)。套用別人整理的內容

爭點在於─
  • 納粹德國的罪行是否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邪惡?其他大規模屠殺,好比說史達林的大整肅,是否至少是一樣地邪惡(甚至更糟)?
  • 其他國家或政權的種族罪行,包括美國的種族歧視與赤柬的屠殺,是否能與納粹大屠殺相比較?
  • 「特殊路線說」是否成立?納粹黨的罪惡是否真的無可避免?
  • 德國人應否為了納粹的暴行而被烙上罪人的烙印?新一代的德國人是否應該在德國的歷史中找到驕傲?
當然是各有各的說法,當中我最認同的說法則是蒙森所說:「爭論納粹暴行的特殊與否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何一個文明社會會這麼輕易地犯下這種無論殘酷程度和規模都空前絕後的暴行?」這其實也是納粹暴行之所以會被特別針對的主因──

德國不是沒有文化和理性,但卻以舉國之力將其民族的效率和專長用在毫無理由的大規模滅絕上!
在歐洲,如果你身上有納粹十字勾在路上走,警察是會把你帶去警局裡問話的。我有朋友曾經在德國柏林廣場上好玩的做了一個納粹式的行禮,被他的德國朋友嚴厲的制止,說你想被抓嗎?

為什麼?只是因為這是禁忌嗎?不是,而是這個行為背後,是不是代表你認同並且讚揚這個行為背後的理念?是不是你覺得不喜歡某個人,就可以任意驅趕,甚至殺害?這狀況難道在我們的生活少見?我們難道還是不懂得人權的未開明文化?多少人在網路上對著理念不同的人滾回去,現實生活中對著不喜歡的人大喊是畜生,甚至動手毆打。這些都不是特例。這才是需要譴責的原因。

光復中學學生把自已裝扮成納粹德國,得意洋洋,然後旁人尖叫嬉鬧。這難道是對的嗎?其實有兩班的主題類似,但另一班的介紹詞雖然錯誤連篇卻有反省之意。

納粹已經消失,但其精神卻一直存在。我們如何提防每一次這個幽靈復生,應該要從理解他人傷痛開始。我真心不理解台灣人為什麼對於他人的傷痛這回事真的無感到極點,或許是因為在台灣傷痛只是用作提款機,每到選舉時就是大領特領。不要跟我說這是什麼黨國遺毒,因為最愛拿台灣傷痛選舉的政黨可不是那個黨國遺毒。

我最肚爛的是,一堆人拿蔣公來類比,這類比除了不倫不類之外,這算什麼開脫辭?好像比爛就可以了,如果覺得蔣公十惡不赦,那麼這類型的行為就可以變成對的嗎?那一堆人在那裡機歪中正紀念堂做啥?反正過去也有更壞的事情發生,何必苛責呢?

標準一致可以嗎?只要用相同的標準,去檢視每一件事情。你不能同意別人想紀念蔣公而蓋了中正紀念堂當然可以,那你怎麼會同意別人裝扮成納粹並且洋洋得意的態度呢?


資料來源:

1. 史家大爭論:https://www.facebook.com/notes/go-taiwan/史家大論爭30年前西德學者如何回顧納粹/1834148743508263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關於能源,法國的核電終結?


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法國能源轉型政策,在François Hollande主導、環保份子出身的內閣Ségolène Royal部長大力推動,還有即將於2015年底於巴黎登場的氣候變遷會議(COP21)影響下,上下議院一致通過能源轉型政策,主要變更有四項:
  • 1990年為基準,在2030年以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40%
  • 以2012年為基準,2030年總能源消耗減少20%,2050年減少50%
  • 2030年以前,總能源消耗量中,再生能源比例要提高30%
  • 2050年以前,法國核能發電比例從現行75%降至50%
圖為法國Chooz核電廠(圖片來源:techreleased.com)

此消息一出,反核人士簡直高興死了。哇~擁核人士最喜歡拿來說嘴的法國核電也要say goodbye了!果然核能發電是末日產業!但是實際上法國目前並未除役任何一座核能電廠,而是將核電的發電量限制在62GW,比例減少跟真正發電量減少是有差距的⋯⋯好比75元是100元的75%,但卻是150元的50%而已。

對於這項法案,身為一名業餘能源市場研究員,我倒是對於法國滿懷壯志想要減少法國核電比例以及溫室氣體同時達標,無法不抱持些疑慮。

為何有疑慮?讓我們從數字上來仔細瞧瞧。首先下列數據是來自法國政府ADEME(Agence de l'Environnement et de la  Maîtrise de l’Energie)機構於2014年出版的報告《CLIMAT, AIR ET ÉNERGIE》。

ADEME 報告 2014年版P.4
此份報告說明一些整體法國能源現況。而與這次能源轉型比較相關的數據,是右上方紅色圖案內說明自1990年至2012年,法國排放溫室氣體(GES)已經減少了-12%(以1990年為基準)。再來是左下方紫色實體方塊內說明已能源消耗效率來說,2012年時已經相較1990年每平方公尺提高8%效率,但自2000年至2012年,法國整體能源消耗量每年增加2%。

ADEME 報告 2014年版P.5
而上圖則是說明有關目前法國再生能源現況,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再生能源佔最終能源消耗14.2%。而在交通方面,目前的新車平均排放較舊車每公里減少100g二氧化碳,而平均2013年新車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17g。另外提及的是關於捷運與通勤火車,相較於汽車,擁有10倍以上的效率往來市中心與周遭地區。

有趣的地方來了,擁核人士很愛的法國,整體最終能源消耗,依來源分類如下:
ADEME報告P.19

幫各位說明一下,紫色是再生能源,膚色是電力,橘色是天然氣,磚紅色是石油,而桃紅色則是碳能(包含煤炭與木頭)。雖然號稱電力75%來自核能的法國,其實只佔了所有能源種類消耗的25%而已,相較之下化石燃料(石油與天然氣)卻高達62%。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法國只有新蓋的房子、市區房屋才會使用電暖爐,而大多數的獨棟房屋還是會選擇燒天然氣暖爐(天然氣較電費便宜)或者壁爐。而幅員廣闊的法國,對於私人汽車的倚重更是不可小覷。

接著我們來看看法國各產業區塊能源消耗分佈:
ADEME報告P.20
橘色是交通,膚色是農業,桃紅色是居家住宅相關,而磚紅色則是工業使用。你看出矛盾之處在哪了嗎?核能之所以被擁核人士推崇,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核能發電排放極低的溫室氣體。但現今的法國若是想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降低40%,勢必要減少的排放肯定來自化石燃料的消耗,而主要使用化石燃料的產業,居家相關(包含家用電器、暖氣、建築⋯⋯等)佔45%,以及交通往來消耗31%兩項大宗。

在不影響人們從事經濟活動下,要減少交通往來而造成的排放量,要不就要多蓋鐵路跟大幅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公車、捷運、輕軌電車、通勤火車等),要不只能將目前大量使用石油的汽車逐漸轉為電動車。但這兩個選項都將勢必大幅增加電力需求。

那說到減少家用消耗,暖氣是主要化石燃料消耗大宗。要不使用燒天然氣的暖氣設備,就只能換成電暖爐或者燒木頭的壁爐(但是燒木頭還是會排放二氧化碳),於是結果還是增加電力需求。當然目前法國政府也有逐漸增加建築法規,比如說新蓋的建築必須有良好的隔熱功能等等,以減少使用能源。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舊房子要更新仍然需要大量的補貼跟誘因。

不管怎麼看,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顯見電力需求增加的趨勢。而再生能源尚未克服其間斷性的問題,而貯能設備目前只有小容量上市,大容量尚在研發。更別提能源政策竟然要求2050年整體能源消耗量必須降至一半,然而目前法國的能源消耗卻是反其道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

再生能源的發展是絕對必要的,對於地廣人稀的法國,增加再生能源,可以達到分散式能源,降低因為生產與傳輸電力造成的損失。但再生能源目前仍然只能為輔,成為降低化石燃料依賴的手段之一,就算是法國,也只敢提將再生能源的佔比提高至30%,而不是貿然廢除核能。

反觀台灣,台灣能源消耗使用,依部門活動分類如下圖: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年報國內能源消費(按部門別)
佔最大宗的仍然是工業用電,以台灣發展這麼多高科技電子產業,這結果當然不意外。所以不管在國土面積、能源使用上都與法國差異甚巨的台灣,說要滅核(核能佔約18%),還要禁燒煤(佔超過70%電力來源)?無異是要讓台灣所有產業出走。該如何維持經濟發展,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要增加綠能,這些都不是靠「想想」就能解決的問題。

國外或許很多東西看來美好,不一定能同樣套用到台灣。因地制宜,參考國外的成功案例,考量台灣自身條件,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才能真正找到最適合台灣的發電方式。



參考資料:

  1. ADEME網站,報告《CLIMAT, AIR ET ÉNERGIE》2014版
  2. 經濟部能源局
  3. 六縣市禁燒生煤,奇摩新聞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CCR狂熱?


台灣鄉民十分痛恨CCR,對於偏好外國人的女生尤其大加撻伐,但凡舉國外什麼制度都想照樣複製到台灣,以毫不自知卻徹頭徹尾的貫徹CCR精神,真不知道這種既恨且愛的心態如何解釋。




圖片來源:Youtube 影片CCR女生眼中的奇幻世界


自從日本福島事件發生之後,台灣便陷入了輻射恐懼症。有趣的是,好像只有核能電廠有輻射,於是在醫院裡的X光、電視機跟手機那些輻射通通都不算數了。好笑的是還有人說天然的輻射卡好,人工輻射有毒。實際上,不管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只要不要瞬間大量吸收劑量,人體的DNA是會自行修復輻射造成的損害。(天然的卡好,那皮膚癌怎麼來的?重點在劑量,不在天不天然)


恐懼並非來自輻射的威脅,而是無知。


總之,輻射好壞先不提。台灣不論男女,都是超級CCR。不信?瞧瞧那人手一隻精美的美國蘋果,書店滿坑滿谷的翻譯文學、連電腦,以前學長都特愛用Sony而非ASUS,應該不需要舉更多證明了吧。然而我並非要批判CCR的精神,而是要說一件事:



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原樣拿到台灣用的。

這幾年自日本311後,大家開始大打再生能源,彷彿裝上了太陽能板,就像得到了馬力歐的無敵星星,瞬間可以解決台灣所有能源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反核人最喜歡拿來說嘴的德國,其實原本計劃是2025年全面廢核,但是廢核的代價是,為了因應大量建設的太陽能裝置及不穩定的瞬間發電量,讓德國電廠為了調度,只能大量燃燒煤炭,而且是最骯髒的褐煤,讓德國近年來成為全歐洲最高排炭量的國家。



圖片來源:Statista 網站

在光鮮亮麗的再生能源大旗下,調度成了德國電網最大的挑戰。台灣拿德國再生能源曾經創下供應全國50%電力的事實來辯稱再生能源也可以做到基載的電力。




看到了那黃色突起便開始鼓譟的鄉民們啊,明明整張圖占了全大多部分的灰色圖塊都沒有看到嗎?灰色圖塊就是反核人士刻意忽略的傳統火力啊。太陽能好棒喔!德國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行?那德國電費因為額外附加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是台灣的四倍不止,那台灣漲電費也可以嗎?


德國最需要電力的是什麼季節?是冬季,因為冬天需要暖氣,而德國冬季北方有強力的冬季季風可以提供。反觀台灣,台灣最缺電的是夏天,夏天是台灣的無風季節,有風也是風機無法正常運轉的颱風時期,風力太大會造成風機損壞,輕則故障,重則葉片折斷。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雲
其實很多事情湊在一起看,會覺得好像很有道理,但基本上都是偷換概念的說法。出一張嘴批評實在太容易,反正專不專業不重要,我有一顆關懷的心最重要。我要求政府多提供綠電,但是我不願意出錢投資再生能源。這些東西正不正確不重要,我覺得爽就好,最後一定要加上一句「XX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雖然我始終搞不清楚某個政黨倒不倒,跟你願不願意出錢推動再生能源的關係到底是啥。

瞧不起CCR?不過就是另一種口嫌體正直而已。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核的二三事,核武試爆過後⋯


延續上篇的核武話題,在核武試爆過後,除了那朵造型特異的蘑菇雲之外,還有眼睛看不見可以殺人於無形的輻射,很多人都說,被輻射汙染的地方,百萬年都不能住人⋯⋯真的嗎?
(⋯⋯望向廣島跟長崎)

話題可以先從這篇2013年的舊聞說起:酷斯拉原鄉?法核爆文件解密

圖片來源:Godzilla 2014電影版
這篇舊文至少還提及了《巴黎人日報》及出刊日期,讓我找到了該篇原文《核試驗:國家隱藏50年的秘密》。但不幸的是,原文內並沒有提及所謂的解密文件標題及內文,所以我也找不到,總之內容大意是當時服役的軍人後來罹病要求公開當時的核試驗文件,以依據求償。但是那份2050頁的報告有114頁是空白的,因其內容跟輻射防護以及生物研究有關,而軍方不願意公開。報導內指出長年下來官方對於玻里維西亞當地的輻射監控一直都輕描淡寫的說是低於一般正常值,但顯然不太值得信任的樣子。

至於指控當時參與試驗的軍方人員罹癌原因,這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也因為當時這部分資料軍方依然不願公開,所以無法確認。但罹癌原因百百種,個人體質不同,難用以判斷。正如世界報(Le monde)的文章內詢問的專家所述:「以科學觀點來說很難去界定癌症與當初接受輻射之間的關係,因為會造成癌症的原因不是只有輻射而已。」

內文中提到法國議會有做調查,於是我去法國議會的網站上挖資料。還真讓我挖到一篇N179關於管理軍方核廢的報告,其中第二部分就提及到當年1966-1974年測試時發生過未密封而造成軍方人員輻射污染的事件。我再去從他們的參考資料裡面搜尋,當中提及CEA在當地有做過監測,然後我搜尋上CEA的網站只有看到大概,使用google大神關鍵字搜尋之後,我找到一份2007年出版,長達471頁的研究報告

由於這份報告包山包海,包括地形研究、生物研究的取樣方式都寫進去了,全翻下去我這文章可能永遠寫不完,所以我只好偷懶翻譯結論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份監測報告於2007年出版,不只是由法國高等原子能研究所監測做出的報告,當中他們邀請了國際機構IAEA、以及八個國際實驗室共同檢視數據。(如果你覺得法國人作假或者這一切都是為了發展核武而持續說謊的話,那我也不好勞煩您繼續聽我廢話,慢走不送。)

總之監測方法是從島上各地土壤、農產品諸如椰子木瓜等、海水、海中的浮游生物到魚類都取樣監測輻射數據,再與其他地方同樣的生物檢測比對數值:

首先他們將整個Mururoa環礁區分成下圖示:


簡單來說是分成四區,東西南北四大塊。一共取樣了166隻石斑魚(Mérous)、188個扇貝(Bénitiers)、˙72隻龍蝦(Langoustes)、蠑螺(Turbos)6.23公斤,以及島上採集的椰子水(Eau de coco)40公升。

獲得的結果如下(報告內容P127-128,表格14):

表格說明:
IAEA數據為島上採集樣本中位數並列出樣本最低與最高值、SMSRB數據則為其他地區生物採集對照組
(單位皆為Bq/kg)
由上述的數據可得知,其實核爆當地殘留的輻射物質,就跟其他地區幾乎沒有分別。基於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思考:

  1. 在長期大氣與海洋的稀釋之下,當地的輻射並沒有特別高。
  2. 在長期大氣與海洋的擴散之下,我們現今生活的環境所接收的輻射跟核爆地點幾乎一樣。

不管是哪一個思考方式,都只能證明輻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可怕。我們早已經在同樣條件下生存了這麼久了,現在再來大驚小怪只是杞人憂天而已。我能做的,也只有尊重所謂的言(ㄗㄠˋ)論(ㄧㄠ ˊ)自(ㄇㄛˇ)由(ㄏㄟ),用數據提出反駁。

當然,身為一個曾經的核能環境工作者,我絕對不會輕忽輻射帶來的傷害。我這篇文章要說明的只是無需對於輻射過度恐慌,這世界沒有所謂「天然的輻射尚好」,關鍵在於曝曬的程度與劑量。關於輻射的知識,可以上網好好查查,又或者可以看看這本漫畫:謠言終結天使 輻射美少女。作者非常用心的請教了專業人士說明,並且有大學教授監修內容。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現在福島的狀況仍有部分尚未開放,但已經有居民重回故鄉,努力建立新的家園。而目前仍有管制區不開放是因為日本政府強力要求要將當地恢復原狀,不然以一般人一年所受到的輻射劑量規定的話,是早就可以讓居民回歸的。請記得以前不管核能管制法規與使用儀器都與現在不同,這是時代演進的過程,不能用過去一直評斷現在。不過現在日本政府的做法在國外也是有各種意見,並非全然都是同意的。

所以核武說完了,回頭思考一下核能。沒有圍阻體、沒有任何保護裝置的核爆地點現今依然有人在那裡生活,當地的輻射劑量也沒有其他地方來得特別高,那麼我們又何須對於有圍阻體保護,還有各種不同保護爐心裝置的核電廠過度反應呢?如果所有的安全測試都能通過,我真的想不出大家有必要如此反對核能的必要。



參考資料:

文章內提及的報導與報告都已附上連結,在此不多贅述。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核的二三事,法國核試爆歷史


核武,與核能大不相同。雖然台灣一天到晚有人想把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但如果你不會搞混58度金門高粱與啤酒,又怎麼會把核武(鈾濃度90%以上)與核能(鈾濃度3%~5%)放在一起說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nuclear weapon
總之,現在不談核能,來談談真正的核武吧!法國身為核能大國,也是核武擁有國之一,2013年巴黎人(Le Parisien)報紙報導了有關於早期法國核子試爆的解密文件。不幸的是我始終沒有找到巴黎人那篇文章的出處,但我們還是可以先依據法文版維基百科來簡單敘述一下法國的核武試驗歷史:

法國過去一共執行了210次核子試驗,可以分作主要四個時期:
  1. 1960年—1961年:阿爾及利亞,Reggane地區試爆,4次。
  2. 1961年—1966年:阿爾及利亞,In Eker地區地下試爆,13次。
  3. 1966年—1974年:法屬玻利維西亞,Moruroa環礁與Fangataufa環礁空中試爆,46次。
  4. 1975年—1996年:法屬玻利維西亞,Moruroa環礁與Fangataufa環礁地下試爆,147次。
當時因考量人員補給問題,在當時要多少飛機運送人力與食糧還有各種裝備等等,故一開始選擇了阿爾及利亞靠近薩哈拉沙漠的Reggane地區。

於是1960年2月13日,在當時法國總統Charles de Gaulle任內,執行了第一次的核子試爆,該試驗被稱之為藍色跳鼠(Gerboise Bleue),後續於Raggane地區執行的測試則分別命名為白色跳鼠(Gerboise Blanche),紅色跳鼠(Gerboise Rouge)及綠色跳鼠(Gerboise Verte)。

1961年11月7日,法國於In Eker進行第一次地下核武試驗。1962年5月1日,進行第二次地下試驗,本應該是完全密封狀態下爆炸,但因第一次試驗過後,該處土石因強力輻射與爆炸造成結構不足以承受第二次試爆,造成輻射外洩,當時造成一百多人接受超過50mSV的劑量,包含國防首長與科學研究院首長。(l'Accident de Béryl)

自1961年至1966年期間,法國一共執行了13次核武試驗,當中發生了四次試驗是無完全密封,造成當時不少軍方人員受到輻射污染。

由於核武試驗的威力強大,後來法國政府決定還是挑選海外島嶼執行試驗,所有法屬島嶼都被列入試驗名單中研究,有些地方因為鄰近紐西蘭與英國被強力抗議而不予考慮。1962年7月,法屬玻里維西亞群島的Moruroa環礁因其非常靠近英國及美國的核武試驗地,而被列為測試場址,鄰近大溪地。

1966年7月2日,法國於法屬玻里維西亞群島的Moruroa環礁進行第一次核武試驗。而1968年8月24日,法國於玻里維西亞群島的Fangataufa環礁進行了一次的氫彈試驗,代號老人星行動(Opération Canopus),當地所有居民都被撤離。此氫彈以氫氣球懸掛,並於18:30:00.5 GMT爆炸,2.6 Magatonnes等級。

此氫彈測試成功後,確認法國成為世界五個核武國之一,排於美國、英國、蘇聯、與中國之後。

自1966年至1974年間執行的64次測試,主要是為了研究使用方式以及後續影響:
  • 炸彈置於船上引爆
  • 由飛機投擲炸彈引爆
  • 由熱氣球懸吊引爆
  • 炸彈的安全裝置,確認除非啟動裝置否則無法引爆
解釋一下,其實在1963年8月5日英國、美國及蘇聯在莫斯科簽署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PTBT》,該條約禁止所有(大氣層、太空及水下)除了地下之外的核武器試驗,而法國並未同時簽署。

而自1975年到1996年間,法國在法屬玻里維西亞群島的Moruroa環礁Fangataufa環礁執行了147次地下或淺礁區核武試爆。於1995年1月27日,在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任內,在Fangataufa環礁執行了最後一次核武試驗。

順帶一提,1985年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為了抗議在Moruroa環礁地區的核試驗而派出的船,彩虹戰士號(Rainbow Worriers),然而被法國特工給擊沉,算是法國特工的特出名的烏龍糗事,給全世界特務機構臉上抹黑。(這種事要做就要偷偷摸摸的做啊,還被發現是怎麼樣?蠢就蠢在這)

1996年3月,法國簽署了《南太平洋無核武區條約,South Pacific Nuclear Free Zone Treaty》。1996年9月24日,法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自此,法國的核武歷史算是告一段落。

下一篇,雖然沒有找到解密文件,但我還是在法國議會網站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資料,與大家分享一下。


資料來源:
法文版維基百科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關於能源,德國的綠能神話


大量使用再生能源的德國一直是台灣綠盟之流等諸多反核人士的心中至寶,把德國的綠能神話高高捧,不只是大量使用再生能源,還是電力出口國呢!真是太神了!但是,大量使用再生能源的德國,其綠能神話到底怎麼達成的?德國的綠能神話,真的很綠,很神嗎?這奇蹟就屬於德國自己創造的嗎?


德國的綠能神話?歐洲電網一點關係都沒有?

德國位處歐洲中心,成為歐洲電網的一部分。2013年德國與歐洲各國的能源交換大約如下圖:
圖一:德國2013年與周遭國家電力往來情形

雖然我想用2014年的數據,但2013年由於德國公司的數據跟歐盟統計局的數字有些差距,而2014年的歐盟統計局數字尚未公佈。所以公平起見,我選用2013年歐盟統計局的數字作為上述電力往來的依據。

我們可以看到德國與周遭國家透過電網有來有往,雖然德國是電力淨出口國,但既然有來有往,就不能低估歐洲電網在德國能源轉型時佔有的地位。雖然德國一直號稱電力往來是因為德國電力市場自由開放,在周遭電力便宜的時候還是會購買外電,自家也會外售。但是,那是全部的真相嗎?電網的重要性只在電力交流上嗎?

我們可以看看在能源轉型中的德國能源走勢,德國有網站做出每週間電力走勢,我以2014年52周作為取樣範圍,採一季選一週的曲線,所以第一週到第十三週為一季,取最中間的一週(第七週),然後依此類推第二十週,第三十三週,與第四十五週作為2014年的代表:





圖二:德國2014年電力/電價走勢取樣

如果真如德國所說,電力交換只為價格因素,那為何電力進口時刻,大多都在再生能源預備增加發電量或者降低發電量之時呢?最有可能的理由,其實是因為再生能源發電量變動的難以預測性,德國內部電廠一時無法完成調度,故需要進口他國能源。我們將上述第20週(作為範例說明:
圖三:Week 20 2014 紅色線標示電力進口時刻,在紅色線前或後,可以看到再生能源很快達到峰值的現象。

若拿再生能源發電量更高的第33週做比較會更為明顯,這種瞬間負載上升下降的情況,沒有歐洲電網支援,無法補上的電力缺口,就會造成跳電。歐洲電網在德國能源轉型佔有多大的地位,可想而知。




綠能德國?真的很綠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圖中大量的灰色區塊?黃色的是太陽能,綠色的是風力,那灰色區塊呢?

灰色就是Conventional energy,傳統能源,也就是俗稱的火力,但此區包含了核能跟一般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力。德國在福島事件後關了幾座核電廠,表明要在2022年達成非核家園,但自2012年起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有15.8%的核能維持全天候運轉。而號稱最綠的德國,其實再生能源的佔比為25.8%左右,有高達62%的電力仍是傳統火力加核能。而他們的火力,除了硬煤18%佔比外,燃燒產物最髒的褐煤發電竟高達25%,跟全部的再生能源佔比幾乎相同。

圖四:德國能源配比

再來值得注意的是電價,此處的電價,是德國出口電價的趨勢。按照德國十分綠能的說法,出口的電力跟著再生能源跑嗎?其實並不是喔!從上述多圖中都很明顯的藍線走勢,其實是跟著傳統能源走向。

圖五:電價趨勢隨傳統能源而非再生能源,範例week 21與week45

其實不難推敲為什麼出口電價要跟著傳統能源走,因為傳統火力/核能的好處就在於發電量是可掌控的,相較於無法準確預測發電量的再生能源,總不能說我預售100瓶水,結果最後當天只能提供20瓶的餘裕。

又,當我們仔細看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越少或越多的的時候,電價發生了什麼事?
圖六:Week 47 2014 當週再生能源最小發電量

圖七:Week 52 2014當週再生能源最大發電量

當再生能源發電量小時,電價非常穩定的跟著傳統能源跑(圖六),而當期佔比超過當時40%以上的時候,出口電價卻摔到負值(圖七),理由為何?

因為再生能源很便宜嗎?

NONONO。

這要從電的特性來說,大量電力無法儲存,就算我們想建造超大電池,其價格與效應在目前為止仍然相當不划算,目前為止雖然有Tesla公司正努力研發中,但能大量儲存電力的設備還在實驗室裡研究。由於電力的不可儲存性,以致於電力一發出來,就要被用掉。而我們一般的電線都有一定的負載,超過一定的電量在電網中,會造成設備與電線的損害,進而摧毀整個電網,想來大家在生活中或電視上都看過冒火花的電箱吧,試著想想今天不是一個小電箱,而是一座兩座的電塔在冒火花的樣子,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當德國的再生能源暴衝上來時(通常是風力),德國為了避免電網崩潰,便會「花錢」請別國用電。竟然自掏腰包請別國用電耶!聽起來對於德國旁邊的國家是件好事,其實不然。各國都有自己的電力供應與調度,被硬生生灌進大量電力時,對於電力調度可增加的負擔可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為了能源轉型,德國甚至必須大量投資電網設備。因為德國跟台灣一樣,都有南北用電不均的現象。德國大多大城市座落在南部,而北部才有提供大量風力的北風帶,為了使用再生能源,必須建造更多的電塔將北電南送的狀況。不過在台灣這種建設,因為避鄰效應,往往不是很能被當地居民接受。(例如:松湖變電所)

圖八:德國能源轉型預期新建電網計畫


綜上所述,德國的能源轉型政策表現出的風光亮麗,其實並不是德國自己獨立完成的,也沒有想像中的如此綠能,在能源轉型政策當中歐洲電網是不可或缺的要點建設。台灣很多人很喜歡拿大量發展綠能的德國來說嘴,就算明知道台灣跟德國不管在地形、面積與氣候都差上一大截,而人民支持度更是雲泥之別。記者不做兩相比較,反而用「啟發」兩字來模糊焦點,然後大揮德國好棒棒的旗幟,我真是看不懂這戲演的是哪一齣。不管民意或自然條件上都不適用的情況下,我想台灣唯一能被德國能源政策「啟發」的一點:台灣無法copy德國政策,如此而已。






參考資料:

圖一:電力進出口資料,歐盟統計局 EuroStat
圖二:德國電力趨勢圖,https://www.energy-charts.de/price.htm
圖三:德國第20週電力趨勢圖,https://www.energy-charts.de/price.htm
圖四:德國能源配比資料,德國統計局
圖五:電價走勢圖week 45與21,https://www.energy-charts.de/price.htm
圖六:再生能源最小發電週,https://www.energy-charts.de/price.htm
圖七:再生能源最大發電週,https://www.energy-charts.de/price.htm
圖八:電網需求,德國能源轉型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關於大巨蛋,棒球到底能不能打?


巨蛋能不能打球,好像也吵了一陣子,有人信誓旦旦的說大巨蛋蓋成扁的肯定不能打,因為全壘打會打到天花板,有人則是冷笑大巨蛋專為世大運而建,卻連世大運都不能打。問題是光靠鄉民們口水大巨蛋不能打棒球似乎不太靠譜,我們還是一碼歸一碼,拿數據出來說話。


圖片來源:FB粉絲頁 你這麼好騙,你家裡人知道嗎?

高度問題上面的圖已經說明的很清楚,但是高度不能決定一切,說到行不行,大家都很喜歡外國的「認證」,台灣人自己說不可信,雖然遠雄與HOK早已於合約當中保證符合國際棒球場標準但大家都不信,非得要外國人說的才對,所以我說台灣人不管男女CCR狂熱程度都是差不多的。



於是有人冷笑提到不管怎麼樣,等到蓋好請世界棒球聯盟(IBAF)來認證就知道了,眾人點頭稱是。各位鄉民啊,話說得很漂亮也很合理,問題是,IBAF不認證球場啊!!!各位如果願意花點時間去點一下IBAF的官網,就可以看到下面這個下拉式選單:


是的,IBAF從沒有認證過什麼球場,人家只有認證木頭球棒唷,啾咪~所以不管怎麼樣遠雄都不會拿到IBAF「認證」過的球場,聽起來很驚悚,但是IBAF就沒有在認證球場了,是要認證什麼啦??

那標準棒球賽球場總該有個固定規格吧?的確是有的,大家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IBAF Event Hosting Bid Book的選項,然後點進去後隨便找一個PDF檔案下載,利用關鍵字搜尋,可以得到下面的結果:


當中說明關於球場的規格可以從Official Baseball Rules中找,於是再度出動google大神,可以搜尋到MLB的文件OBR,再度利用關鍵字查詢,我們可以找到球場的大致距離關係圖:


當中其實把各壘之間的距離都定義的很清楚,此外,我們還是可以從OBR的內文中找到一些數據。然後有一篇關於北市府去大巨蛋會勘場地的公文有兩個數據,關於本壘版到後方圍籬以及本壘版至中外野的距離。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是否與MLB的規格相符:

                                       

提到本壘版到後方圍籬為60呎以上,而至中外野有400呎以上。與以下OBR提到的規格相符。



雖然我們手頭上沒有各壘包的實際數據,但以目前有的數據的的確確表明遠雄並沒有騙人,遠雄也許是奸商,卻不是黑心商人。話說既然都能有400呎以上的距離,區區90呎的各壘包間距沒理由不照規格啊。

還有些人信誓旦旦的說大巨蛋不能打世大運。欸,這到底從哪裡來的傳聞?根據維基百科的2017世大運賽程是有排在大巨蛋耶!於是我搜尋了一下新聞:


咳咳,這個新聞明明寫的是「決賽」不會在大巨蛋打,怎麼到最後就變成了整個比賽都不會在大巨蛋舉行?那我們可以來看看世大運的賽程怎麼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7世大運

老實說真的挺趕的,短短十來天,天天都有賽事,而棒球決賽隔天便是閉幕式,這樣說起來的確也不是太不合理的事情。何況其實台灣專職在做體育活動的人其實非常少,都是要靠招募志工才能忙的過來,就別再擺出慣老闆的嘴臉比較好吧。

說了這麼多,目前還沒看到遠雄騙人的地方。本國法律是本著「無罪推論」而來的,但台灣人不知為何卻反其道而行,非得要無罪的證明自己的清白,或許目前還無法確定大巨蛋規格都符合MLB,但至少目前擺在眼前的證據都再再表示遠雄還是乖乖照合約做的。

至於完工後大巨蛋能不能打球?我賭可以,你呢?